编码器做主轴、伺服从轴的追剪功能实现方案
一、系统架构
主轴配置
编码器选型:采用增量式或绝对式编码器,分辨率需满足工艺精度要求(如1000 PPR以上)。
安装方式:编码器直接安装在主轴上,通过联轴器或弹性耦合器连接,确保同步性。
信号输出:编码器输出A/B/Z相信号,通过高速差分线(如RS-485)传输至伺服驱动器。
从轴配置
伺服电机:选择带电子凸轮功能的伺服电机,支持多轴同步控制。
驱动器:伺服驱动器需具备追剪功能(如台达ASD-A2、汇川IS500A),内置凸轮曲线生成算法。
机械结构:从轴需配备高精度导轨和滑块,确保运动平稳性。
二、追剪控制逻辑
信号处理
编码器信号经伺服驱动器内置的高速计数器处理,实时计算主轴位置、速度和加速度。
驱动器通过电子凸轮功能生成从轴的同步轨迹,确保从轴在追剪过程中与主轴保持恒定相位差。
追剪流程
启动阶段:主轴匀速运转,从轴在待机位置等待。
追赶阶段:主轴检测到物料到达触发点,从轴以最大加速度启动,追赶主轴。
同步阶段:从轴速度与主轴速度匹配,保持相位同步,执行切割动作。
返回阶段:切割完成后,从轴快速返回待机位置,等待下一次触发。
关键参数
追剪长度:根据物料长度和切割要求设定(如100 mm)。
加速度:从轴加速度需足够大,确保在追剪长度内完成速度匹配(如2000 mm/s²)。
同步误差:需控制在±0.01 mm以内,确保切割精度。
三、硬件连接与调试
硬件连接
编码器A/B/Z相信号接入伺服驱动器的编码器输入端(如CN1接口)。
伺服驱动器的输出信号(如脉冲、方向)连接至从轴伺服电机。
主轴与从轴之间无需物理连接,完全通过电子凸轮实现同步。
参数设置
主轴参数:设置编码器分辨率、减速比、每转脉冲数等。
从轴参数:配置追剪长度、加速度、减速度、同步误差范围等。
凸轮曲线:通过驱动器软件(如台达ASDA-Soft、汇川ISee)生成凸轮曲线,定义从轴的运动轨迹。
调试步骤
空载测试:不连接物料,验证从轴的追赶、同步和返回动作是否符合预期。
带载测试:接入物料,调整追剪长度和加速度,确保切割精度。
优化调整:根据实际切割效果,微调凸轮曲线和同步误差范围。
四、典型应用案例
铜棒追剪
系统配置:主轴采用增量式编码器(2000 PPR),从轴使用汇川IS500A伺服驱动器。
工艺要求:铜棒长度1000 mm,切割长度200 mm,切割精度±0.1 mm。
实现效果:从轴在0.5秒内完成追赶,同步误差≤0.05 mm,生产效率提升30%。
薄膜分切
系统配置:主轴采用绝对式编码器(17位),从轴使用台达ASD-A2伺服驱动器。
工艺要求:薄膜宽度1500 mm,切割长度500 mm,切割速度200 m/min。
实现效果:从轴在0.3秒内完成追赶,同步误差≤0.02 mm,废品率降低至0.5%。
五、注意事项
编码器信号干扰:需采用屏蔽线缆,并确保接地良好,避免信号干扰导致追剪误差。
机械共振:从轴在高速运动时可能产生共振,需通过调整增益参数或增加阻尼器抑制。
安全防护:追剪过程中需设置安全光栅或急停按钮,防止意外发生。
维护保养:定期检查编码器和伺服电机的连接状态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。
通过上述方案,可实现编码器做主轴、伺服从轴的高精度追剪功能,广泛应用于金属加工、薄膜分切、印刷包装等行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