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D 导入图形驱动加工是数控加工中实现自动化编程的重要方式,通过将 CAD 设计的图形直接导入 CAM 软件,生成加工路径并驱动数控机床完成加工,大幅提高效率和精度。以下是具体实现流程和关键技术点:
图形要求:需使用矢量图形(如.dwg、.dxf 格式),避免位图(像素图)。重点标注轮廓线、尺寸公差、加工深度,删除冗余元素(如注释、辅助线),确保图形简洁。
图层管理:按加工类型分层(如 “轮廓加工层”“钻孔层”“型腔层”),方便后续 CAM 软件识别不同加工工艺。
坐标统一:将图形原点(0,0)设在工件坐标系(如工件左下角),与机床坐标系对应,避免加工偏移。
工艺选择:根据图形特征选择加工方式:
关键参数:
刀具参数:直径、刃长、材质(根据工件材料选择,如铝用钨钢刀,钢用高速钢刀);
切削参数:主轴转速(S)、进给速度(F)、切削深度(Z),参考材料切削手册;
路径策略:如 “顺铣 / 逆铣”“环切 / 行切”“残留加工”,复杂图形需分层多次加工。
仿真验证:通过 CAM 软件的 3D 模拟功能,检查是否存在过切、欠切、刀具碰撞(如刀具与夹具干涉),必要时调整路径。
后置处理:根据机床型号(如 Fanuc、Siemens、Mazak)选择对应的后置处理器,将 CAM 生成的刀位文件(.cls)转换为机床可识别的 G 代码(.nc),包含:
gcode
G54 G90 G00 X0 Y0 Z50 // 调用工件坐标系,快速移动到安全位置S3000 M03 // 主轴正转,转速3000r/minG01 Z5 F100 // 下刀到安全高度G01 X10 Y10 F200 // 进给至加工起点
...(轮廓加工路径)...G00 Z50 M05 // 退刀,主轴停止M30 // 程序结束
抬刀次数:减少不必要的 Z 轴抬刀(如同一平面连续加工),降低空程时间;
拐角处理:锐角处添加圆弧过渡(G02/G03),避免刀具冲击;
残留量控制:粗加工留 0.1-0.3mm 余量,精加工一次切除,保证表面质量。
通过以上流程,CAD 图形可直接驱动数控机床完成自动化加工,尤其适合批量生产或复杂轮廓零件,核心是保证 “图形精度→路径合理性→代码适配性” 三个环节的一致性。实际操作中需结合材料、刀具和机床性能不断优化参数,降低试切成本。